ag真人游戏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ag真人游戏 > 新闻动态 >

阳江曾为粤西最高军事指挥中心:清二品总兵驻防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8:11    点击次数:67

提到"阳江镇"这个名称时,不少人会产生误解,认为这是笔误,因为在阳江县的历史上仅存在过"江城镇"。熟悉地理的人会指出,海南省确实设有"阳江镇"。但本文讨论的是阳江地区特有的"阳江镇"概念。需要说明的是,此处的"镇"并非行政建制,而是特指军事编制单位。从词源学来看,现今乡镇的"镇"字,其本义正是源自古代军队"驻守战略要地"的军事职能。

阳江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粤西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,作为连接广州与湛江的中间节点,其海陆通道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唐代在南恩州部署了规模达3000人的清海军驻防;明代则在北津港这一关键出海口建立大型水寨,常驻兵力2270人;至清代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朝廷正式成立"阳江水师镇"(简称"阳江镇"),全面负责粤西地区(海南岛除外)的海防事务。由于广州作为清政府唯一对外开放口岸,频繁的外贸航运使得粤西海域安全至关重要,这进一步强化了阳江作为区域军事指挥中枢的核心地位。

当时在广东沿海地区,南澳、碣石和阳江三处均设有水师驻防,这些军事据点统一由驻守虎门的水师提督负责管理。

嘉庆帝向军机大臣下达谕令,指出广东海域的大规模海盗势力经张百龄率军清剿后已被消灭,但仍有零散海盗需要持续追捕。皇帝批准了张百龄呈递的《筹议分船巡缉洋面章程》,同时决定增设广东水师提督一职,驻守虎门要塞。原左翼镇总兵官建制调整为阳江镇水师总兵官,其驻地也相应迁至阳江城。

1809年,清廷任命张百龄为两广总督。针对猖獗的海盗活动,他实施剿抚并重的策略,通过分化瓦解海盗组织,对归顺者授予官职进行招安。1810年4月,继海盗首领郭婆带归降后,张保仔与郑一嫂也率众向张百龄投诚,标志着长期盘踞南海地区的主要海盗势力被彻底肃清。

为彻底肃清广东海域的海盗势力,张百龄在剿灭主要海盗集团后,向清廷提出加强海防的具体措施。他建议设立专职水师提督职位,并在阳江地区组建专门的水师驻防部队。这一提案旨在清除残余海盗势力,同时强化沿海地区的防御体系。

管辖区域

历史文献表明,广东沿海在清代设置了三个水师镇,这些军事单位均由水师提督统一指挥。其中阳江镇的防区包括五个营和一个水寨。关于其具体管辖区域面积及驻军规模,现存资料尚未给出明确数据。

清朝时期的军事体系值得探讨,其驻粤部队主要由绿营和八旗组成。在组织结构方面,绿营采用标、协、营、汛四级编制,分别接受两广总督、广东巡抚、提督及总兵的指挥。其中总兵直接管理的部队称为镇标,每个镇设总兵一名,负责统领本部官兵及其下属各防区部队。军事指挥层级依次为副将(副总兵)、参将、游击、都司、守备、千总、把总和外委等职衔。副将统率的部队被称作"协",例如阳江设镇前设立的春江协就由一名副将统领。参将、游击、都司和守备所辖部队统称为"营",而千总、把总及外委管理的部队则称为"汛"。

广海寨位于广州府西南方向五百里处。该地东侧距离香山县三百五十里,东北方向与新会县相距二百四十里,西北至那扶营为二百一十里,西到阳江县有三百五十里,南面濒临海洋。最初在此驻守的兵力为八百人,目前实际配置的官兵人数达到八百四十九名。

阳江镇标左营驻扎于阳江城内,该地位于肇庆府西南方向,水路与陆路总里程达五百二十里。其辖区东侧与恩平县交界处相距九十五里,西至电白县伍蓝汛有二百六十里路程,北部与阳春营平坦汛相隔六十里,南面则濒临广阔海域。该营最初配置兵力为九百六十人,经调整后现有官兵编制为九百一十人。

阳江镇标右营驻地设于高州府东南方向160里处。该营防区东侧与本标左营儒洞汛相距35里,西边与高州镇标左营分界汛相隔110里,南部濒临海域,北部至镇标右营清水屯有150里距离。当前该营编制官兵共计805人。

吴川营驻扎于吴川县城内,其位置在高州府以南180里处。该营地东侧与阳江镇右营相距180里陆路,南面至阳江镇硇洲营需航行240里水路,西边到达琼州镇雷州右营的水路距离为220里,北边至高州镇化石营的陆路行程也是220里。该营地最初配置兵力为800人,目前实际驻守的官兵人数为582名。

硇洲营位于高州府吴川县硇洲岛,该地四面环海,缺乏城墙和关隘等防御设施。其东部海域辽阔无边,直接与越南农耐、顺化等外洋海域相接。向西至雷州右营的海路距离超过200里,向南至海安营约300余里水路,向北至吴川营则有200多里水路。该营地最初配置500名士兵,目前实际驻守官兵共计578人。

东山营驻扎在雷州府遂溪县东山墟,该地四面环海,位置孤立。作为专门负责外海防御的水师营地,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从东山营出发,东北方向距离雷州府城水路和陆路共计120余里,向东航行85里可抵达硇洲营,向西同样距离可达雷州白鸽寨。向南180里水域可至雷州左营锦囊汛,而向东65里则能到达吴川营麻斜炮台。该营地最初配置兵力250人,目前实际驻守官兵为291人。

《总兵》这一军事职衔在中国古代武官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。作为镇守一方的最高军事指挥官,该职位通常由朝廷直接任命,负责统领辖区的军队驻防与作战事务。明代时期总兵官制逐渐规范化,清代则将其纳入绿营军制,成为地方驻防体系的核心武职。这一官职的设立体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机制,其权限范围涵盖军队调度、城防部署及战时指挥等多个方面。

总兵是明清时期的军事官职。明代初期,这一职位主要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,设有总兵和副总兵,其人员配置并不固定。最初总兵属于临时委派的职务,没有明确的品级划分,仅在战时佩戴将印领兵作战,事后需归还印信,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武职。到了清代,总兵成为绿营部队的高级指挥官,位列正二品,归提督管辖,负责管理所在地区的军事事务,也被称为"总镇"。由总兵直接指挥的绿营部队则称作"镇标"。

为维护海上安全秩序,防范海盗活动,水师部队将巡逻护航作为关键职责。清政府特别制定了"会哨"机制以强化水师管理,该制度要求各巡逻分队按规定时间在指定位置汇合巡查。阳江镇辖区范围广阔,其东部需与虎门提标中路部队进行联合巡逻,西部则需与1811年设立的琼州镇驻军协同执行会哨任务。

阳江镇总兵署位于阳江学宫西侧,其具体位置相当于现今江城一小和中山公园所在区域。作为军事管理机构,总镇府承担着总兵处理军务的职能,是该地区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中心。

《总兵更迭》记录了明代军事体系中高级武官职务的变动情况。作为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,总兵的任免直接反映了朝廷对边疆防御与地方治安的管控力度。该文献详细罗列了各时期总兵官的任职时间、调动原因及继任者信息,为研究明代军事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。

守卫沿海疆域

阳江镇的建立对强化粤西沿海防御体系,尤其是阳江区域的海防能力产生了何种影响?针对这一疑问,通过检索历史文献资料可知其成效显著。根据道光二年刊行的《阳江县志》第八卷《编年志》所载内容,研究者选取嘉庆十五年(1810年)作为时间节点,对比分析了前后十年间的海防状况变化。具体而言,自嘉庆五年至嘉庆十五年间,该志书记录了以下史实:

1800年闰四月期间,当地匪帮策划抢劫活动,被知县朱麟徴及时侦破并实施抓捕,最终将伊大钦、王者进等96名罪犯依法惩处。同年12月,雅韶圩当铺遭遇土匪抢劫,涉案人员同样被抓获并依法处置。

1803年2月9日夜间,海盗袭击了园洲岭地区,五天后再次进犯溪头。当地廪生陈秉让组织乡勇进行抵抗,成功击退了入侵者。海盗最初经由丰头港登陆,掳走三十多名平民,随后又向溪头进发。在陈秉让的指挥下,乡勇击毙一名海盗,迫使对方撤退。同年八月,海盗进犯海陵时,巡检宋玉龙同样率众将其击退。此后数月间,海盗频繁骚扰该地区岛屿,宋玉龙多次带领乡勇进行防御。由于在剿匪行动中表现突出,义民冯国瑞和陈雄模被授予外委顶戴的荣誉。

1805年秋季,海盗首领麦阿荷、叶阿五与何月非等人带领部众向官府投降。其中麦阿荷率领33名海盗归顺,何月非则带领48名手下投诚。同年10月,一伙海盗趁夜色袭击坡尾地区,他们从丰头港登陆,劫掠了当地十余户居民。

1809年2月15日夜间,海盗袭击了北津口地区,洗劫了石觉头税厂。随后官府抓获杨亚丽等39名海盗,这些罪犯均被依法处决。同年11月,海盗首领张日高与朱阳发带领79名部众,驾驶两艘配备相应武器的船只,前往北津港向官府投降。12月12日晚间,海盗再次作案,从赤石涌口登陆袭击海陵北汀,掳走秀才方克模,并劫掠方姓居民五口人。方克模之子永燕后来成功擒获海盗仇雪。

嘉庆十五年(1810年)三月,海盗首领陈阿蟾带领部众前往双鱼港归顺朝廷。其团伙共计164人,拥有三艘船只及相应武器装备。同年,海盗张保与郭学显也相继归顺,而海盗头目乌石二被处决,朝廷对被迫参与海盗活动的人员予以宽赦,允许其返回原籍。

1805年4月,当地扩建了北额炮台,增设六门火炮。同年,地方士绅陈达和于彥成获得"从公卫里"的荣誉匾额。

1809年5月,北津和石觉头两地开始栽种松木桩;同年8月,北津炮台进行了扩建工程。冬季期间,当地乡绅陈朝勋等人在北额港内修筑石堤,用以阻挡海盗船只。乡绅何甘泉出资在蔗山建造瞭望台和防御墙,并在织河口处堆砌石堤。保正卓佐清等人在朝蒲港口修筑石堤防御工事。保正陈照等人在东平港口栽植松木桩。当地居民谭光和等人在海陵闸坡地区捐资修建了防御墙。

在1810年至1820年期间,阳江地区仅采取了加强海口防御和建造炮台的措施,期间未出现海盗侵袭记录,这充分证明阳江镇水师的建立有效遏制了海盗活动。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盐产地,粤西地区在阳江镇成立前,海上盐运通道频繁遭遇海盗抢劫,直到百龄主政广东时期才转为陆路运输。该军事机构设立后,盐船重新选择海路运输,在水师的保护下,抢劫事件彻底消失。

中国近代史上,清政府为抵制英国鸦片贸易而采取了一系列禁烟措施。1839年,林则徐在广东开展虎门销烟行动,销毁大量鸦片。这一事件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,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。清政府通过《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》等法规,试图遏制鸦片泛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。禁烟运动反映了当时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坚定立场。

在鸦片战争期间,珠江口地区成为主要战场,而位于粤西沿海的阳江镇水师不仅强化了本地防御,还积极参与了禁烟行动和对英作战。

1838年,清廷委派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粤主持禁烟事务,并赋予其水师指挥权。为确保行动顺利实施,他预先调遣阳江镇水师部队协同作战。在1839年3月14日呈递的《钦差大臣林则徐奏为英贩烟趸船鸦片尽数呈缴折》中,林则徐详细报告:"除与怡良商议留驻省城维持秩序外,臣与邓廷桢已于3月12日乘船离省,次日抵达虎门。水师提督关天培原驻守虎门,所有外舰监管及缉私行动均经共同商议,力求妥善。自收缴令颁布后,防御部署更为周密。现二十二艘外船陆续驶抵虎门外海,关天培立即率领提标各营战船列阵威慑,同时预先调集的碣石镇总兵黄贵、署阳江镇总兵杨登俊亦各率所部战舰分守口岸内外,形成强大震慑。"由此可见,阳江镇官兵自始至终参与了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行动。

自1810年(嘉庆十五年)起至1888年(光绪十四年)止,阳江地区长期驻扎着阳江镇总兵,这一军事建制在当地持续存在了78年。

链 接

张百龄在1768年(乾隆三十三年)考取举人,1772年(乾隆三十七年)进士及第,其仕途经历包括担任编修、文渊阁校理、山西学政提督、江南道及浙江道御史、奉天府丞等职,后陆续升任湖南按察使、贵州与云南布政使,最终官至湖广、两广及两江总督,并晋升为协办大学士,位列宰辅。1809年(嘉庆十四年)出任两广总督期间,海盗首领张保仔频繁侵扰内港。张百龄联合水师提督孙全谋展开围剿,成功擒获张保仔之弟生仔等匪徒。通过严厉镇压手段,有效震慑了海盗势力。面对张保仔30万两白银的贿赂,他断然拒绝。在其指挥下,水师与地方官员两次出击,将粤洋地区主要海盗集团彻底剿灭,仅少数投降者得以幸免,最终实现海域全面平定。因功绩卓著,张百龄获封太子太保,获准佩戴双眼花翎,并被授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袭爵位。1815年(嘉庆二十年)被赐封三等男爵,同年因积劳成疾逝世。

汉清|编辑

#百家说史#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ag真人游戏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